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大鲵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大鲵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娃娃鱼是什么意思?
娃娃鱼就是大鲵,大鲵是隐腮鲵科、大鲵属有尾两栖动物。体大而扁平,一般全长582~834毫米,头体长310~585毫米,最大个体全长可达200厘米以上。
头大扁平而宽阔,头长略大于头宽;雄鲵肛部隆起,椭圆形,肛孔较大,内壁有乳白色小颗粒;雌鲵肛部无隆起,泄殖肛孔较小,周围向内凹入,孔内壁平滑,无乳白色小颗粒。
大鲵是指什么呢?
大鲵是一种生活在中国的特殊两栖动物,也被称为中国大鲵或娃娃鱼。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两栖动物之一,体长可达1.5米,重达50公斤。大鲵通常栖息在淡水湖泊、河流和洞穴中,以小鱼、虾和昆虫为食。它们具有粗糙的皮肤和扁平的头部,身体呈灰褐色或黑色。由于栖息地破坏和过度捕捞,大鲵已被列为濒危物种,受到保护。它们在中国文化中也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,被视为吉祥和长寿的象征。
是娃娃鱼
大鲵别称娃娃鱼、人鱼、孩儿鱼、脚鱼、啼鱼、腊狗等,为隐鳃鲵科大鲵属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,因叫声像婴儿的哭声而得名娃娃鱼,我国除西藏、内蒙古、台湾未见报道外,其余省区都有分布,主要产于长江、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。
大鲵全长可达1米及以上,体重最重的可超百斤,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,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。头部扁平、钝圆,口大,眼不发达,无眼睑。身体前部扁平,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。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,四肢短扁,指、趾前四后五,具微蹼。尾圆形,尾上下有鳍状物。体色可随不同的环境而变化,但一般多呈灰褐色。体表光滑无鳞,但有各种斑纹,布满粘液。身体腹面颜色浅淡。
大鲵是一种生活在中国的两栖动物,也被称为“蝾螈”。它是中国特有的大型蝾螈,体长可达50厘米以上,重达1公斤左右。大鲵的皮肤厚实,呈黑褐色,有许多小疣状突起,看起来像是“黑色豆腐块”。它们属于夜行性动物,喜欢在水草丛中或河底石缝中隐藏,白天则躲在洞穴或树洞里休息。大鲵是中国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,受到法律保护。由于受到栖息地破坏、污染和非法捕捉等因素的影响,大鲵的数量正在不断减少,需要人们共同保护。
大鲵是什么动物?
大鲵别称娃娃鱼、人鱼、孩儿鱼、脚鱼、啼鱼、腊狗等,为隐鳃鲵科大鲵属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物,因叫声像婴儿的哭声而得名娃娃鱼,我国除***、内蒙古、台湾未见报道外,其余省区都有分布,主要产于长江、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涧溪流中。
大鲵全长可达1米及以上,体重最重的可超百斤,而外形有点类似蜥蜴,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。头部扁平、钝圆,口大,眼不发达,无眼睑。身体前部扁平,至尾部逐渐转为侧扁。体两侧有明显的肤褶,四肢短扁,指、趾前四后五,具微蹼。尾圆形,尾上下有鳍状物。体色可随不同的环境而变化,但一般多呈灰褐色。体表光滑无鳞,但有各种斑纹,布满粘液。身体腹面颜色浅淡。
大鲵的生活环境较为独特,一般在水流湍急、水质清凉、水草茂盛、石缝和岩洞多的山间溪流、河流和湖泊之中,有时也在岸上树根系间或倒伏的树干上活动,并选择有回流的滩口处的洞穴内栖息,每个洞穴一般仅有一条。洞的深浅不一,洞口比其身体稍大,洞内宽敞,有容其回旋的足够空间,洞底较为平坦或有细沙。白天常藏匿于洞穴内,头多向外,便于随时行动,捕食和避敌,遇惊扰则迅速离洞向深水中游去。
大鲵生性凶猛,肉食性,以水生昆虫、鱼、蟹、虾、蛙、蛇、鳖、鼠、鸟等为食,捕食方式为“守株待兔”,牙齿不能咀嚼,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,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。通常夜间静守在滩口石堆中,一旦发现猎物经过时,便进行突然袭击,因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,猎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。有很强的耐饥本领,饲养在清凉的水中二、三年不进食也不会饿死。同时也能暴食,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的五分之一。食物缺乏时,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,甚至以卵充饥。
雌鲵每年7~8月间产卵,卵产于岩石洞内,每尾产卵300枚以上,剩下的抚育任务就交给了雄鲵。雄鲵把身体曲成半圆状,将卵围住,以免被水冲走或遭受敌害,直至2~3周后孵化出幼鲵,15~40天后,小“娃娃鱼”分散生活,雄鲵才肯离去。大鲵的寿命在两栖动物中也是最长的,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,能活130年之久。
注意:大鲵是国家二级保护两栖野生动物,也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及野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,国家规定大鲵(娃娃鱼)只有子二代可以进行食用和买卖,违法捕获、猎杀、贩卖、食用野生大鲵将受到法律制裁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鲵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大鲵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